知道这些,你看《长安三万里》会更有感

红星新闻   2023-07-12 09:21:07

《长安三万里》当下正在热映,不得不说,唐诗的魅力确实震撼人心。

电影中出现的许多时间、地点和人物,背后都不乏故事。了解它们之后再来看《长安三万里》,可能会更有感。

·梁园·


【资料图】

高适跟李白第一次会面,史载是744年的梁园。此时李白四十三岁,高适差不多同龄。

梁园又称梁苑,是西汉中期梁孝王刘武所兴建的离宫及园林,其遗址位于今河南商丘。名句“梁园虽好,不是久恋之家”,据说就出自当时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。梁园兴盛时,规模和华丽程度都不下于长安的上林苑,邹阳、严忌、枚乘、司马相如、公孙诡、羊胜等众多汉赋大家,把这里变成了著名的文学胜地,也是唐朝诗人对景怀古的好去处。

高适曾在这里长期居住,从幽州回来后也是在此写出了他的《燕歌行》。在高适之前,王勃来过;在高适之后,李商隐和李贺来过;跟高适同时代的,王昌龄和岑参都来过。但最有名的,还是744年李白被“赐金还山”离开长安之后,在梁园与高适和杜甫的交游。李白在此写下了他的《梁园吟》,“ 平台为客忧思多,对酒遂作梁园歌。”

这既是李白与高适的首遇,更是李白与杜甫的初见。那时杜甫已经崇拜李白这天才,但李白未必能预料眼前这个比他小十一岁的青年,将来会与他一起站在唐诗的最高点。三人从这年秋天一同玩到第二年春天,短暂离别又再度重逢。745年初冬,李白和杜甫分离后再未相见,杜甫将写出多首以“怀念李白”为主题的诗作来。

·裴十二·

片中女扮男装英姿飒爽的剑手裴十二,可谓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之一。网友推测,以裴将军女儿身份出现的裴十二,可能是以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为原型,毕竟裴十二与李十二娘都排行十二。

李白真的写过《赠裴十四》的诗,送给他的好友裴政。杜甫也有诗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“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”,还说张旭的草书是从公孙大娘舞剑里得到灵感,“昔者吴人张旭,善草书帖,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,自此草书长进,豪荡感激,即公孙可知矣。”

裴将军是善于舞剑的裴旻将军,出自名门河东裴氏。他年轻时镇守幽州、抵御外敌,官至金吾卫大将军,年老后则归隐乡野。唐文宗时,李白的诗、张旭的草书、裴旻的剑舞被誉为“三绝”,世人称其为“剑圣”。楷书大家颜真卿据传曾作《赠裴将军诗》,并有墨迹至今传世。

《赠裴将军》墨迹(局部) 释文:裴将军!大君制六合,猛将清九垓。战马若龙虎,腾陵何壮哉。将军临北荒,烜赫耀英材。剑舞跃游电,随风萦且回。登高望天山,白雪正崔嵬。入阵破骄虏,威声雄震雷。

·郭子仪·

片中叙述高适暗中相救李白,而历史上高适究竟是否对李白伸出援手,如今仍是极难证实或证伪的迷案。杜甫倒是一心想救李白的,不过跟李白同样缺乏政治智慧的他,当时也因站错队、支持宰相房琯而被肃宗李亨冷落,自身生计都要靠高适接济。真正救李白一命的,却是郭子仪。

《新唐书》记载:“(李)璘败,当诛。初,(李)白游并州,见郭子仪,奇之。子仪尝犯法,白为救免。至是,子仪请解官以赎,有诏长流夜郎。”二十多年前,李白在并州救下了犯法的郭子仪;二十多年后,功比天高的郭子仪自请以官爵为代价赎李白一命,李白这才免死流放夜郎。

但古时通讯不畅,759年在秦州的杜甫只知李白获罪要流放夜郎,不知他在走到白帝城时已经获赦、掉头直下江陵,还写下了传诵千古的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。忧心忡忡的杜甫写下《梦李白》二首,“君今在罗网,何以有羽翼”“冠盖满京华,斯人独憔悴”“千秋万岁名,寂寞身后事”。

当时身陷囹圄的李白,一心一意盼的自然是像高适这样的老友援手脱困,哪会在乎有没有谁为自己写诗?但千余年之后,记得郭子仪舍身相救李白的是少数,记得杜甫名句的却可能是更多数。一个人的功绩往往不如文字能为人长久铭记,这也是古往今来的常事。

·王维·

片中杜甫第一次以小萌娃的形象出场,是在长安的岐王府中。显然,这个场景来自那首著名的《江南逢李龟年》:岐王宅里寻常见,崔九堂前几度闻。不过真实的地点可能不在长安,而在洛阳。毕竟,杜甫第一次到长安其实已经在梁园交游之后、三十五岁的年纪了。而且歧王李范于726年去世,此时杜甫实岁十四岁,经人提携之下在洛阳的歧王宅露面,倒说得通,和片中的年龄也对得上。

不过,奇怪的是,杜甫晚年写的诸多回忆录式诗歌,把青壮年时的荣耀之事都提了个遍,唯独一次都没有提及他进入歧王府的事,也没有提过被谁引荐而进入歧王府。所以,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究竟不是杜甫,也颇有人表示怀疑。比如南宋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卷十四云:“此诗非子美作,岐王开元十四年薨,崔涤(崔九)亦卒于开元中,是时子美方十五岁,天宝后子美未尝至江南。”

其实,开元八年左右在长安岐王宅中与李龟年时时见面的,倒是王维。王维不仅因文章而少年得名,也是雅擅琵琶的高手,跟李龟年一样因为精通音律而受到歧王的喜爱。王维著名的“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”如今题为《相思》,但明代凌濛初本的原名却是《江上赠李龟年》。

从版本学角度而言,古人诗作一般题目内容详细具体的往往是原题,而更简略概括的往往出自后人改动。王维一生中两次下江南,一是开元十五年一是开元二十八年,都可能于此期间与李龟年重逢。

因此虽然《江南逢李龟年》至今仍被认为是杜甫的杰作,但出自王维也非全无可能,作者孰是尚难盖棺定论。清代沈德潜编《唐诗别裁集》,也说“有案未断”,说是杜甫所作未必能百分百肯定。但此诗若真的出自王维,那便仅仅是一首不错的相逢赠诗;但若确实出自杜甫,那诗中由盛而衰的况味和沉痛,足以令其跻身最顶尖唐诗的行列。

·杜甫·

安史之乱后,杜甫入蜀,时任彭州刺史的高适对草堂的修建多有赞助。上元元年(760年)初,高适改任蜀州刺史,携酒到草堂探望老友,杜甫自愧没有好菜招待,高适笑说“头白恐风寒”……

暮年一晤非容易,应作生离死别看。广德二年(764年)春,高适奉调回长安,不到一年突然离世。杜甫赋诗“归朝不相见”“哭友白云长”。

大历五年(770年),杜甫偶然翻阅到十年前高适寄来的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,泪洒行间,“今晨散帙眼忽开,迸泪幽吟事如昨。”

这一年冬天,杜甫在湖南的一条小舟上离世。

诗人的命运和情谊,不只是大时代转折的注脚,他们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。

文/启凌 太阳之下 编辑/李瑞峰
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